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的宫腔内病变,其发现往往依赖于先进的医疗检查技术。一旦诊断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和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因此,了解子宫内膜息肉的处理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简要介绍子宫内膜息肉的常见处理方式,帮助患者和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健康问题。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患者将能够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提高康复的机率。
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一般需要怎么处理?
内膜息肉通常大多数是没有症状的,这个有很多疾病并不是它发病率上升了,其实是检查手段进一步了造成的预设。像没有症状的宫腔的息肉,在以前没有b超的时候是发现不了的,这并不是人们不长息肉,只不过是你没有发现,那么现在有了b超的手段了,就很容易发现一些小的息肉,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恐慌或者有息肉,那怎么办呢?这种息肉要不要处理,主要看2点,第一就是看有没有症状很重要,就是如果这个息肉造成了异常出血,比如不该出血的时候出血,或者来月经的时候没完没了,这种又有息肉,这种通常是要处理的,处理也很简单,我们一般采取宫腔镜的办法,放一个直的镜子在这看一眼,看一看宫腔里头到底什么情况,然后用一个刮勺,或者是一个别的手段,把它刮掉拿出来,然后送的显微镜底下看一看,到底有没有问题,有问题进一步处理,没问题那更好。如果没有症状,但是吸入很大,比如说一般大于1.5公分,这种通常也要处理。当然还要看年龄,如果一个绝经期的妇女比较大,超过1公分,通常也该也应该处理一下。如果不大,没有异常的出血,这种息肉是可以观察的,通常并不需要进一步处理。当然你要愿意用一些孕激素,给它进行脱落,也是可以的。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通常由于月经淋漓不净、经间期出血或经前期不规则出血等到医院检查时发现。也有些是没有明显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分类
息肉可能是单个出现,也可能是多个一起出现。
单个息肉在超声波下呈现为子宫内的高回声团块,其边缘光滑、边界清晰,有时还能观察到条状血流信号。
而多个息肉则会使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
若您有月经异常或不规则出血,并怀疑是子宫内膜息肉所引起,建议您在排卵前,即子宫内膜增生期进行超声检查。
此时子宫内膜较薄,回声较低,而息肉通常呈现高回声,此时进行超声检查,息肉的显示会更加清晰,便于诊断。
超声波检查可以提供子宫内膜息肉的提示或初步诊断,但要确诊,还需进行宫腔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至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激素失调、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
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一般需要怎么处理?
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如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刮宫术等。、
可辅以孕酮和复方口服避孕药,也可以用抗生素抗炎治疗
子宫内膜息肉可阻塞输卵管开口,或由于子宫内膜局部炎症反应而影响妊娠,可能导致不孕和流产,体外受精可能是导致反复着床失败的因素之一。
子宫内膜息肉是否会影响妊娠,与其位置、大小和息肉性质有关。处理方法需要在综合评估后确定。
不孕和复发性流产患者
除了内膜息肉外,还应考虑是否有可能导致不孕的因素。
如果考虑子宫内膜息肉是不孕的原因或可能的原因之一,应积极治疗。
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通常用于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妊娠率大大提高,无论是准备自然妊娠还是人工妊娠援助。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建议术后一次月经后开始积极试孕或近期助孕。
如果经过3~4个月未怀孕的,应重新评估。由于子宫内膜息肉易复发,切除后的复发率约为2.5%~43.6%,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息肉复发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高危因素,包括老年、绝经后息肉,使用莫昔芬是内膜息肉恶化的主要高危因素,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代谢问题或癌症家族史也是息肉恶化的高危因素。
另外,息肉直径≥15毫米或未生育也可能是高危因素。假如最近没有生育计划,术后应用药物防止复发。
常用药物包括孕激素类药物、复方口服避孕药等。抗生素治疗可与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合并。
常用的孕酮类药物包括地屈孕酮(达芙通)或醋酸甲羟孕酮10~20mg/天,微粒黄体酮(琪宁、安琪坦等)2000~300mg/天,月经周期第11~服药15天,服药10天~14d,连续用药3~6个周期。
曼月乐是一种避孕环,可以缓慢释放孕酮。如果最近没有生育要求,可以考虑在宫腔内局部发挥孕酮作用。
复合口服避孕药的使用也通过其高效孕酮对抗子宫内膜局部雌激素,使子宫内膜萎缩并定期剥离,抑制息肉的生长。
在没有生育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定期应用。常用药物包括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达英-35)、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明、优思悦)等。
如果没有生育需求,内膜息肉相对较小(<1cm)且无症状,除恶变可能外,可观察随访。
研究表明,6.3%的研究显示为6.3%~27%的<子宫内膜息肉1cm可在一年内自然消退。
如果息肉≥1cm,或不能排除恶变的可能性,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结合药物防止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和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