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kill to heal The spirit to care
> 常见问题 >
Y染色体是最小号的染色体(个头不大,功能不小),是决定男性之所以为男性的性别染色体。Y染色体上有睾丸决定基因(SRY)和精子发生的相关基因(AZF)。缺失或突变可能导致精子发生障碍,引起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
02Y 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不育
精子发生障碍引起的男性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为(3%~29%),仅次于克氏综合征(47,XXY),是居于第二位的遗传因素。约有10%-15%的非梗阻性无精症,5%-10%的严重少弱精症男性,有Y染色体微缺失。
对于严重少精症(精子浓度<5百万/毫升)与无精子症的患者,建议常规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
03AZF缺失的临床表现
1、AZFa区域缺失
睾丸体积缩小,无精子症,睾丸病理结果表现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如果整段AZFa区域缺失,若想从睾丸中获得精子已不大可能,无治疗价值,建议供精人工授精(AID)。
2、AZFb区域缺失
睾丸体积正常或偏小,睾丸组织病理活检:表现为生精阻滞,主要停留在精母细胞阶段, AZFb+c缺失会导致SCOS或精子发生阻滞,患者多为无精子症,故AZFb全部缺失(含AZFb+c缺失)合并无精子症者,不建议行手术取精,建议供精助孕。极个别患者通过睾丸显微取精获取到了精子。有的精液标本在离心后也发现了精子。
3、AZFc区域缺失
睾丸体积正常或偏小。AZFc区发生缺失的频率最高,情况也相对比较乐观。精液表现多样性,正常精子数目、无精子症或者严重少精子症均可发生。AZFc微缺失,可以遗传给其男性后代。
对于AZFc区缺失的无精子症患者,可以行睾丸显微手术获得精子行ICSI(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对于AZFc区缺失合并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可以直接ICSI,助孕时建议行PGD(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检测生育女孩,以避免遗传缺陷的垂直传播。
另外,有研究发现AZFc区域缺失的少精子症患者,其精子数目有进行性下降的趋势,最后发展为无精子症。因此,对此类患者建议及早生育或提前精子冷冻保存。
4、AZFd区域缺失
sY145及sY152可能与精子形态异常相关,缺失可能导致少精子症或精子形态异常。对于AZFd的研究,目前尚缺乏国人大样本的研究数据,该位点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及相对应的睾丸组织病理学特征尚需进一步研究。
04病例分析
1、 少弱畸精子症的原因?
患者否认近亲结婚、无精索静脉曲张、无睾丸炎史、不吸烟、较少饮酒、未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Y染色体AZFc区、AZFd区的SY152片段缺失可能是导致患者少弱畸精子症的主要因素。解脲脲原体阳性是否会加重睾丸功能的损伤,导致精液质量下降,关系不明确。
2、通过药物治疗能否自然怀孕?
药物治疗是改善精液质量的主要手段,多数患者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后能够达到自然怀孕的目的。
此患者的精子数量极少,初级精母细胞阶段发育阻滞,存在正常形态的生精细胞,通过治疗来改善精液质量是可行的,根据精液生精细胞的数量、比例及形态,动态观察生精细胞的变化,可作为疗效观察和判读预后的重要指标。不过,要想达到自然怀孕的精液参数水平,是极其困难的。
但是,不能因为不能自然怀孕就放弃治疗,后续还有试管,由于患者精子数量太少,凋亡率较高,药物治疗可增加精子数量,改善精子形态及DNA的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可挑选优质精子的机会,从而提升成功率。
3、 精子畸形率100%还能做试管吗?
畸形精子往往伴随功能的下降,如DNA碎片率增加,染色体结构异常、不成熟染色质和非整倍体增加。WHO第四版显现,当正常形态精子<15%时,体外受精率显著降低。
多数研究认为,正常形态精子率对ICSI结局没有意义。由于胚胎对畸形精子具有修复能力,那为什么有的畸形精子能成功,有的却不能?在排除女方因素后,问题出在哪?
应更多关注精子畸形的类别、畸形部位、畸形的严重程度、凋亡,DNA碎片率等参数的变化,各参数与ICSI结局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总结与思考。
4、 Y染色体微缺失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Y染色体微缺失,这种遗传缺陷不仅会传递给男性后代,而且后代AZF缺失区域有扩大的可能,也就是说儿子的生精功能障碍,可能比老爹还要严重,甚至可能表现为无精症而失去生育能力。不过,Y染色体不会传递给女孩,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问题的男性,助孕时可选择PGD技术生育女孩。
本文作者:袁长巍 主管技师
关于我们
天津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生殖医学科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及来自北医三院、天津总医院生殖中心的医护团队。我院推出的生育力评估检查、辅助生殖助孕前检查套式计划、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套式计划、冻融胚胎移植套式计划帮助您解决生殖过程中一系列相关问题。此外,美中宜和(美津)生殖套餐是按需按步骤收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费用,让您在天津美中(美津)宜和享受高品质又安枕无忧的生殖医学服务。
READ MORE
津ICP备16006860号-1 (津)医广【2024】第01-0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