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kill to heal    The spirit to care

> 试管婴儿 > 试管婴儿成功率 >

做试管为什么还会胎停
  2023-01-09 13:23:38              天津美中宜和
试管婴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胎停育发生的概率,但导致胎停育的原因十分复杂,即便是试管婴儿也不能保证百分百避免胎停育,试管婴儿受孕成功后还是面临着早产、流产以及胎停育的情况。做试管为什么还会胎停?
 
医学研究表明,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最常见原因,在各类自然流产中占比超过50%。其次是母体免疫学因素、易栓因素、女性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以及内分泌异常4种主要病因。同时,夫妻双方染色体异常,在构成自然流产的病因中仅占少部分。TORCH等感染因素可能与偶发自然流产有关,但和复发性流产并无关联。
 
做试管为什么还会胎停?
 
1.遗传因素
 
胚胎染色体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是造成自然流产的常见原因,流产发生的孕周越早,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越高。在停止发育的胚胎中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约为50%,其中约86%为数目异常,6%为结构畸变,其他可能为嵌合、葡萄胎等情况。
 
研究表明,胚胎染色体异常与母体年龄增加有关。超过35岁的妇女胚胎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达78%。所以怀疑自己不孕一定要尽早就医,最好不要把自己拖成高龄孕产妇哦。
 
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相互易位、嵌合体、环状染色体、染色体插入、倒位、缺失以及复杂重复等,其中以平衡易位(24.7%)和罗氏易位(17.6%)最为常见。其次是数目异常,如非整倍体,多倍体、嵌合体。再次是染色体多态性,包括染色体长度多态、染色体随体大小和数目多态等。以往认为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并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染色体多态性会增加复发性流产的发病风险。
 
2.生殖道解剖异常
 
子宫先天性异常包括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弓形子宫、单角子宫、双子宫、子宫发育不良和先天性子宫颈机能不全等。其中以纵隔子宫最为常见,占全部子宫畸形的44.3%。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常伴有内膜和子宫动脉发育异常或缺如,从而影响胚胎的种植和血液供应,最终导致流产。
 
女性获得性(即后天因素造成的)生殖道解剖异常主要有宫腔粘连、子宫颈机能不全、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等。宫腔粘连导致流产的原因可能与受损的子宫内膜蜕膜化不良、导致胎盘形成障碍有关。
 
3.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疾病与流产的发生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黄体功能不全、高泌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糖代谢异常等。
 
4.感染因素
 
在筛查复发性流产病因时,筛查感染因素的价值目前医学界争议较多。研究认为早孕期细菌性阴道病与中孕期流产及早产相关。还有研究表明,慢性子宫内膜炎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浆细胞基质浸润、种植相关基因表达改变有关,可导致不孕、反复种植失败。
 
5.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异常。常见的与流产等不良妊娠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硬化症等。抗磷脂抗体通过血栓途径、非血栓途径、激活补体导致妊娠失败。
 
2)同种免疫异常。有许多证据表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发病与母胎免疫耐受失衡有关,因此,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也可以称为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迄今尚无国际公认的特异性诊断标准,诊断使用排除法,即经过严格的全面筛查排除已知的所有病因后,检查同种免疫异常,才能诊断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
 
6.血栓前状态
 
血栓前状态在妊娠期可导致患者子宫螺旋动脉或绒毛血管微血栓形成,甚至形成多发性胎盘梗死灶,导致子宫-胎盘循环血液灌注不良,增加RSA和胎死宫内的危险。
 
7.男性因素
 
精子DNA损伤以及精子染色体非整倍体存在,导致胚胎再父源基因组启动凋亡增加,从而影响胚胎进一步分裂发育和种植。
 
8.其他因素
 
理化学因素、精神因素、不良生活史如饮酒、吸烟、吸毒等。

关于我们

天津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生殖医学科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及来自北医三院、天津总医院生殖中心的医护团队。我院推出的生育力评估检查、辅助生殖助孕前检查套式计划、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套式计划、冻融胚胎移植套式计划帮助您解决生殖过程中一系列相关问题。此外,美中宜和(美津)生殖套餐是按需按步骤收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费用,让您在天津美中(美津)宜和享受高品质又安枕无忧的生殖医学服务。

READ MORE

权威医生

刘琴丽

北医三院生殖中心专家

关立军

主任医师

张雯珂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

马月巧

天津美中宜和生殖中心主治医师

赵晓徽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副主任医师

常春红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

孙永新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

杜爱军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

医生咨询

医生预约

预约咨询

津ICP备16006860号-1 (津)医广【2024】第01-0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