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kill to heal    The spirit to care

> 女性不孕 > 常见病症 > 输卵管性不孕 > 输卵管粘连 >

输卵管远端粘连怎么办
  2022-04-15 16:26:50              天津美中宜和
输卵管粘连绝大部分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是常见的女性疾病,而输卵管粘连又是输卵管疾病中非常常见的,会影响女性受孕,为此,很多女性都为此而苦恼。输卵管粘连的高危因素包括盆腔炎性疾病史、异位妊娠史、盆腹部手术史、阑尾炎、宫腔操作史、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输卵管远端粘连怎么办?

输卵管远端粘连是指输卵管伞端粘连,这是要通过子宫输卵管造影才能完全看出来输卵管粘连的部位。大部分(输卵管远端粘连)患者可无明显的症状,也说不出有什么特别不适,只是在作不孕检查时才发现。

造成输卵管粘连的原因

1、感染导致:很多女性患上输卵管粘连都是由于感染所导致的,部分输卵管粘连,是由于炎症、病菌感染导致的,尤其是多数产后以及流产后感染。

2、经期不注意个人的卫生:在月经期间,子宫的内膜就会剥脱,而宫墙内的血窦会开放,女性的生殖系统是非常的脆弱,很容易发生感染。

3、炎症蔓延导致:有些输卵管粘连的患者是由于炎症蔓延导致的,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炎症的蔓延,由于它们与女性内生殖器官相邻,炎症就可以波及到输卵管造成粘连。

输卵管远端粘连怎么办?

1、输卵管成形术治疗:如果经保守治疗后还是没有效果的话,可以根据粘连的不同部位,采用输卵管成形术。

2、宫腔内注射药物治疗:当输卵管轻度粘连或闭塞时候,可以通过阴道向子宫腔、输卵管内注入药物,使药与患处直接的接触,这样可以减轻炎症局部充血、水肿,还可以抑制纤维组织的形成及恶化,用来达到使粘连溶解及软化的作用。

3、物理治疗:可用超短波离子还有中药灌肠等方法,促进血液的循环,用来消除细胞水肿,进而缓解粘连。

4、中医中药治疗:具体用药谨遵医嘱,不过这种方法的治疗时间比较长。

5、介入及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或输卵管造口术或吻合术治疗输卵管粘连。

个别患者伞端粘连和积液已形成包裹,应在无感染情况下行腹腔镜下积液切开,并分离粘连,此种微创手术手术成功率高,但因伞端及壶腹部内壁已受损,致孕率仍低。通过上述治疗,假若治疗效果仍不佳,则只有选择试管婴儿。

怎样预防输卵管粘连?

1、流产或产后防止感染

输卵管远端粘连怎么办?输卵管的治疗,对于远端粘连、周围炎症等,可行腹腔镜手术或行试管婴儿助孕;对于输卵管近端堵塞,建议直接行试管婴儿助孕。

2、防止其他生殖系炎症的发生

最常见的是发生阑尾炎、腹膜炎时,由于它们与女性内生殖器官毗邻,炎症可以通过直接蔓延,引起女性盆腔炎症。患慢性宫颈炎时,炎症也能够通过淋巴循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

3、经期注意卫生

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这是细菌滋生的良好条件。如果在月经期间不注意卫生,使用卫生标准不合格的卫生巾或卫生纸,或有性生活,就会给细菌提供逆行感染的机会,导致盆腔炎。

4、妇科手术后抗感染

行人工流产术、放环或取环手术、输卵管通液术、输卵管造影术,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或粘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时,如果消毒不严格或原有生殖系统慢性炎症,即有可能引起术后感染。也有的患者手术后不注意个人卫生,或术后不遵守医嘱,有性生活,同样可以使细菌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

5、注意饮食

(1)应该多食些肉类、鱼类,海带、紫菜、以及海米等产品;

(2)每日补充鲜奶,每日的主食摄入,应该富含维生素B以及微量元素,粗粮也要多吃;

(3)还应该多吃新鲜的蔬果,这样能够满足每日身体所需要的一些维生素A、C还有钙质与铁等元素;

(4)应多食用豆类的食物,豆类的食物当中含有大量的,并且容易消化的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铁与钙质,黄豆芽与绿豆芽还具体非常丰富的维生素E。

输卵管远端粘连怎么办?输卵管粘连治疗越及时、疗法越先进,术后怀孕几率越高。如果输卵管粘连、积水或通而不畅,应当先到专业医院进行疏通输卵管再备孕,否则容易发生宫外孕。

关于我们

天津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生殖医学科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及来自北医三院、天津总医院生殖中心的医护团队。我院推出的生育力评估检查、辅助生殖助孕前检查套式计划、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套式计划、冻融胚胎移植套式计划帮助您解决生殖过程中一系列相关问题。此外,美中宜和(美津)生殖套餐是按需按步骤收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费用,让您在天津美中(美津)宜和享受高品质又安枕无忧的生殖医学服务。

READ MORE

权威医生

刘琴丽

北医三院生殖中心专家

关立军

主任医师

张雯珂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

马月巧

天津美中宜和生殖中心主治医师

赵晓徽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副主任医师

常春红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

孙永新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

医生咨询

医生预约

预约咨询

津ICP备16006860号-1 (津)医广【2024】第01-0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