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借细长的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的肿块,临床上都可成为子宫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之一,常见症状为异常子宫出血、不孕,或无明显症状、体检时超声检查偶然发现。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内膜息肉如何治?今天,我们主要就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临床表现
有症状者(70%-90%)主要以不规则阴道出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和不孕为主要表现。少部分以白带增多、血性白带为主要表现。仍有约3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好发人群:大于35岁的女性,以及合并下列疾病者:子宫腺肌症、宫颈息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以及使用他莫昔芬的妇女等。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原因不明,常见高危因素包括年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应用他莫昔芬、感染、宫腔操作史及遗传因素等。
诊断办法
根据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和阴道超声检查,可做出子宫内膜息肉的初步诊断。确诊需在宫腔镜下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子宫内膜息肉检查方法,已婚或有性生活者首选经阴道超声检查,该方法简单、经济且无创。
2 CT及MRI子宫内膜息肉在CT及MRI上无特异性影像特征,但在与其他宫腔内病变尤其是子宫内膜癌的鉴别方面有一定帮助。
3宫腔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宫腔镜检查及镜下切除内膜息肉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宫腔镜下息肉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位置可在宫腔的任何部位,表面可有出血,偶有破溃。
4诊断性刮宫诊断性刮宫是既往诊断子宫内膜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漏诊率较高,目前不建议将其作为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方法,但对于出血较多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且无宫腔镜诊治条件的单位,可通过诊断性刮宫进行止血及刮出物病理诊断。
内膜息肉如何治?
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是否绝经、有无症状、有无生育要求、有无恶变风险进行个体化管理。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原则为改善症状、保护内膜、促进生育、预防复发;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原则为去除病灶、改善症状、减少复发、预防恶变。
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
期待治疗:对于直径<1cm的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若无症状,1年内自然消失率约27%,恶变率低,可观察随访。
对于无症状的绝经前患者,如合并1个发病高危因素、或息肉直径较大(>10 mm)应考虑行子宫内膜息肉去除术。
对于>1cm,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建议治疗,治疗方式很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但宫腔镜被认为是诊断及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最佳选择,尤其适用于未妊娠或仍有妊娠要求者,以及老年有多种内科合并症者。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孕激素类药物和复方口服避孕药(COC)。药物治疗很少单独用于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一般用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宫腔镜检查术前,鉴别真性息肉与假性息肉,或术后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及恶变,对于存在恶变高危因素的患者,需排除息肉恶变后再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孕激素类药物、复方口服避孕药(COC)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主要方式有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刮宫术等。临床上需综合考虑息肉的大小、位置、治疗目的、手术风险、医院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主要适用于绝经前有症状、合并不孕症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前、有恶变高危因素、息肉直径>1.5 cm、复发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绝经前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宫腔镜下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时,注意保护周围子宫内膜;无保留生育功能需求的女性,尽可能彻底切除息肉,减少复发率。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绝经前无生育需求、伴有月经过多经息肉切除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反复发作者,可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同时切除子宫内膜,同时切除基底层内膜,可有效控制月经过多,预防息肉复发。
子宫切除术:对于子宫内膜息肉反复发作且合并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无生育需求患者可充分知情同意后行子宫切除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可根据增生程度、有无不典型增生选择子宫切除术及有指征的双侧附件切除术。
刮宫术:不建议盲刮法去除子宫内膜息肉。刮宫术为非直视下操作,多数情况下刮除息肉不完整,且易损伤正常子宫内膜,目前已不推荐使用。对于无宫腔镜手术条件或因出血多不适合行宫腔镜手术者可行刮宫术。
如有生育需求且有息肉发生高危因素的患者,除了纠正可逆的高危因素(如:控制体重和血糖等)之外,建议息肉去除术后尽快妊娠,同时可采用后半周期孕激素治疗控制复发。对暂无生育要求者,建议术后采用药物长期管理以预防复发,尤其是合并息肉发生高危因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