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子宫内膜息肉虽已成为临床常见病,但确切病因仍不明确。在一些患者中,息肉会自行消退,但有些情况还是需要手术切除的。B超发现子宫内膜息肉,需要手术切除吗?
子宫内膜息肉(EP)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体、间质和血管异常生长增殖形成并突出于周围子宫内膜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可呈指状或舌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单发或多发,可分有蒂或无蒂。
其作为一种常见的子宫内膜局部良性结节状突起,由纤维结缔组织、局部血管、子宫内膜腺体构成,是宫腔镜检查过程中最常见的内膜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失衡、长期持续高水平雌激素刺激、细胞凋亡与增殖异常、基因突变、局部内膜组织受炎症刺激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据文献研究报道,指出其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几种,如:
①年龄:有报道指出,绝经后妇女内膜息肉发病率(11.8%)高于绝经前妇女(5.8%);
②雌激素依赖性疾病;
③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包括肥胖):有研究指出肥胖是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
④应用他莫昔芬:文献指出,服用他莫昔芬患者其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高达30%~60%;
⑤感染:除各种炎症外,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HPV也可能是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一个潜在致病因子;
⑥宫腔操作史;
⑦遗传: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染色体重组有关。
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需根据患者是否绝经、有无症状、有无生育要求、有无恶变风险进行个体化管理。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1)期待治疗
对于无症状、无恶变高危因素、息肉直径<1cm的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观察随访。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不建议期待治疗。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用于绝经前有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术前治疗,或绝经前患者息肉切除术后预防复发,存在恶变高危因素的患者需排除息肉恶变。
对于期待治疗无效,或不愿接受手术的单发、直径小于1cm的子宫内膜息肉,可以考虑使用药物保守治疗。
(3)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取决于患者的症状、息肉大小、癌变风险等因素。以下患者应考虑手术切除子宫内膜息肉:
①引起AUB-P的息肉应予以切除:手术切除息肉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还可及时发现恶性病变;
②存在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如:高龄、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他莫昔芬(tamoxifen)治疗、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等患者的子宫内膜息肉应当切除;
③直径>1.5cm的息肉应予以切除:研究提示,息肉直径>1.5cm与恶性肿瘤或增生的风险增加相关,且难以自然消退;
④多发或脱垂的息肉因难以消退且常导致临床症状者,应该予以切除;
⑤存在不孕症或拟行辅助生殖技术的患者应予以切除:目前认为,对于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的不孕症患者,手术切除息肉可促进自然妊娠,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
⑥绝经后出现的子宫内膜息肉,为了防止恶变,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治疗;
⑦保守治疗无效的复发型子宫内膜息肉,建议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