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kill to heal    The spirit to care

> 试管婴儿 > 试管婴儿流程 > 黄体支持 >

黄体功能不足怎么调理
  2023-06-06 14:49:43              天津美中宜和
黄体是受精卵着床时的“养料”,因此,若黄体功能不全,不管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都可能会造成雌孕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胚胎因没有得到足够的喂养而营养缺乏。那么,如何确诊黄体不足?黄体功能不足怎么调理?
 
什么是黄体?
 
通常,女性在每个月经周期,都会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排出卵子。
 
当卵子排出后,剩余的卵泡组织在激素的作用下,会形成黄豆或花生米大小的物质,这就是黄体。
 
黄体可以分泌孕激素,而一定水平的孕激素对妊娠的维持至关重要。
 
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并不是维持妊娠所必需的激素,但其对于维持孕激素水平、促进正常子宫内膜分泌转化有重要作用,黄体分泌雌激素不足,可导致不孕或早期妊娠流产。
 
黄体的作用
 
在卵子排出后7一8天,黄体的发育会达到最高峰,如果卵子未受精,排卵后9--10天,黄体会菱缩,引起月经来潮。如果怀孕,黄体就会转化为“妊娠黄体”,持续分泌高浓度黄体酮(即孕酮)
 
保证受精卵这颗"种子"在内膜上的生长发育。在孕12周以前,黄体是唯一的"养料供应员",在孕12周以后,养育宝宝的任务则由长出的胎盘"接手"。
 
黄体不足有哪些表现特征?
 
月经紊乱
 
黄体功能不全,会导致黄体的存在时间缩短,进而引起月经周期缩短(小于28天)、来月经次数增多、甚至是阴道不规则流血的情况。这主要是雌孕激素水平紊乱导致的。
 
排卵后体温上升不明显或体温升高的维持时间短
 
通常女性在排卵后,体温会上升0.3-0.5度。如果没有怀孕,高相体温会维持14天左右,一直到月经来潮。如果黄体功能不足,患者的体温上升会小于0.3度或者是.上升0.3度以上,但维持时间小
 
于12天。
 
不孕、习惯性流产、脸停、生化
 
黄体的功能是支持胚胎的发育,如果功能不足,会导致孕激素、雌激素缺乏,胚胎的营养得不到足够供应,就会出现流产。一旦流产次数过多,可能引起反复性流产。如果黄体功能特别差,会导致受精卵还没着床就丢失,即生化妊娠。
 
黄体不足检查方法
 
1.孕激素检查
 
通常在月经的18天到28天测血液中的孕激素。如果这些含量低于正常的值,就表示身体中的黄体功能出现不全。
 
2.超声检测排卵
 
通常会在排卵后到月经来的这段时间里是40天左右,如果小于12天就表示黄体功能不全。有这种方法检查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
 
3.测量基础体温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但是并不是非常准确的方法,应该每天早晨起来进行测量,然后就把体温记录下来。
 
4.诊刮术
 
通常会在月经周期的第26天再进行。患者需要取子宫内膜来进行组织学检查,假如子宫内膜有分泌不良或者是落后于诊刮8的前两天内膜时,就需要考虑患者是否有黄体功能不全。
 
黄体功能不足的原因
 
1、卵泡发育不良:如多囊卵巢综合症、垂体泌乳素瘤等,都会导致卵泡无法形成成熟的卵泡,从而无法退化成黄体,会导致黄体不足甚至孕酮分泌不足;
 
2、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皮质疾病或者是情绪因素影响,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如果引起雌激素分泌不足,或者是部分药物诱发排卵反应不足可能导致黄体功能缺陷甚至黄体不足;
 
3、卵巢功能障碍:若存在卵巢发育畸形,还有一些卵巢功能疾病如卵巢功能减退、卵巢早衰等器质性病变,可能造成卵巢分泌功能不足,导致黄体不足的症状。
 
黄体功能不足怎么调理?
 
01.激素药物补法
 
通过服用含有女性激素的药物来治疗,比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克罗米芬、调经促孕丸等;于血中催乳激素太高引起的黄体功能不全,则需要用降低催乳激素的药物如溴隐亭。
 
02.食物补法
 
通过服用含有大豆黄体酮或者能够提升黄体功能的食物来治疗,比如黑豆、大豆或者豆制品,还有红薯、山药、板栗等可以提高植物激素。
 
03.中药补法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相对来说效果不错。

关于我们

天津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生殖医学科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及来自北医三院、天津总医院生殖中心的医护团队。我院推出的生育力评估检查、辅助生殖助孕前检查套式计划、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套式计划、冻融胚胎移植套式计划帮助您解决生殖过程中一系列相关问题。此外,美中宜和(美津)生殖套餐是按需按步骤收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费用,让您在天津美中(美津)宜和享受高品质又安枕无忧的生殖医学服务。

READ MORE

权威医生

刘琴丽

北医三院生殖中心专家

关立军

主任医师

张雯珂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

马月巧

天津美中宜和生殖中心主治医师

赵晓徽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副主任医师

常春红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

孙永新

美中宜和生殖中心

医生咨询

医生预约

预约咨询

津ICP备16006860号-1 (津)医广【2024】第01-09-03号